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轉貼] 太極拳之“氣”與“勁”的探討

研習十三勢應從基礎著手
太極拳之“氣”與“勁”的探討
作者:魏坤梁
    太極拳的古代經典拳譜多次提到了“氣”和“勁”,近代過來的太極拳前輩們尤其强高練太極拳要用“勁”,要“用意不用力”。這“氣”究竟是什麼?這“氣”與氣功之“氣”、中醫所说的人體生理之“氣”是一回事嗎?這“氣”能在中醫所說的十四經脈中流行嗎?這“氣”能放出體外攻擊人嗎?這“勁”究竟是什麼?這“勁”與“力”究竟是不是一回事?這“勁”能儲藏在身上某處嗎?“用意不用力”究竟是何意?“意”究竟是什麼?“意”和“力”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题,現代太極拳界絕大多數的鍛煉者一直感到困惑。由於這些問題至今沒有得到有令人信服之科學根据的解釋,中國近代所沒有的眾說紛紜的不同見解層出不窮,加以練練分析,可以發覺其中有很多見解是牽強附會的、故弄玄虛的、不科學的、沒有根據臆想的,而因此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有意或無意的誤導就得以滋生,太極拳的真面目因此遭到了蒙蔽和誤會,太極拳的學練和發展因此受到了嚴重的干擾和破壞。所以這些問題應該探討清楚。

    一、太極拳之“氣”不是氣功之“氣”,也不是中醫所說的所有人體生理之“氣”:
    必須清楚,“氣”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可以表示宇宙、精神、物質、行為、現象、狀態等等任何概念的代詞,相當於古今語言中的“東西”。所以,不同概念的“氣”是不能混為一談的。根據太極拳古代經典包括《王宗岳太極拳論》、《楊氏老譜》等文獻和中國近代楊澄甫先生等太極拳家的著作,可以肯定太極拳古拳譜大量所說的“氣”是指太極拳動作的原因,所謂“意到氣到力到”也反映了“氣”是因、動作是果這一事實。現代太極拳界不少人把這個因果顛倒了,這是太極拳之“氣”被蒙上一層撲朔迷離神秘面紗,弄得不識盧山真面目,以致不少誤說萌生的一個主要原因。太極拳古拳譜反映動作原因的太極拳之“氣”具有“主宰於腰”與“其根在腳的特點”。而氣功之“氣”、中醫所說的所有人體生理之“氣”則都是沒有這些特性的。
    佛家及其它氣功是沒有“氣”這個概念的,氣功之“氣”是道家的說法。道家氣功的文獻介紹道家氣功之“氣”又稱為“真氣”,這種“氣”與人體小腹部的下丹田關係密切,是由這下丹田培養發生的,這種“氣”在練功結束時必須回歸下丹田,這種“氣”在靜坐等功法中與動作無關,在動功中動作對這種“氣”有一定的影響,在自發動動中這種“氣”則對動作有影響。太極拳之“氣”顯然沒有這樣的情況,顯然這氣功之“氣”與太極拳之“氣”是不同的,氣功之“氣”的實質究竟是什麼,現在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除了自發動功,它不是引起動作的原因。雖然不少拳家往往拳與道家內功同練,但直至中國近代末1949年為止,哪一本道家的功法書籍和太極拳書籍也都沒有說過道家內丹功之“氣”就是太極拳之“氣”。可見太極拳之“氣”與道家内丹功之“氣”沒有直接關系。
    太極拳之“氣”也絕對不是中醫所說的所有人體生理之“氣”。中醫所說的人體生理之“氣”有很多種類,如“先天之氣”、“後天之氣”、“宗氣”、“營氣”、“衛氣”、“精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三焦之氣”、“元氣”等等,現代研究總結指出這些“氣”既有功能性的,也有物質性的。比如“營氣”主要是指營養物質,現在來說主要就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衛氣則指抗病因素、熱量、高節控制肌腠理開合和汗液排泄的功能等;“臟腑之氣”中的“心氣”大多是指心臟的生理功能;“脾氣”既指消化功能又包括了與消化有關的一些腺素、酶、有益菌等等;“腎氣”既表示腎泌尿功能、性功能、免疫功能,也可能包含多種有關腺素;中醫所說的所有人體生理之“氣”與下丹田都沒有直接關係,都不是人體動作的直接原因。顯然這些“氣”既與道家氣功的“氣”不同,與太極拳之“氣”也是不同的。
    根據《黃帝內經》等醫學經典的論述,十二經脈是經絡之氣循行的通路,其中的營氣行於脈中,每日寅時從肺經開始一晝夜依次循行十二經脈及有關臟器一周如環無端;衛氣則行於脈外,日夜沿全身經脈循行五十周,並且數經並行,日行陽經,夜行陰經,經络之氣的循行既與下丹田沒有直接的關係,其循行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固定的次序與時間規律;中醫針灸可以引起針感緩慢地沿近体表的某一段經脈路線循行也被稱古人稱為“氣”,但這是針刺效應,現代被稱為“循經感傳”,現代研究大多認為其實質主要是針刺引起微血管活動使得外周神經受到刺激發生的感覺。中醫認為在人體中有“任脈”和“督脈”兩條奇經合稱為“任督” 兩條經脈都是由小腹下的“胞中”向上經過頭面部,各止於上下唇,而道家所說的“任督”是“中黃直透”的別稱,是不經過頭面部的,明清時的著名內丹功家柳華陽還明確指出道家所說的“督脈”是行於脊柱之前的,而中醫所說的“督脈”則是行於脊柱之後的;中醫所說的“任督”不參加“氣”之循行并且與丹田都是沒有關係的,而道家所說的“任督”則是不斷由下丹田出發向下過尾骨之前進入頭內,由咽喉部向下進入下丹田,如此循環周流不休,練功結束仍回歸下丹田。可見中醫所說的“任督”與道家所說的“任督”是兩回事,太極拳之“氣”與氣功之“氣”也是不同的與十二經脈以及“經络之氣”既不同也是沒有直接關係的,與中醫所說的“任督”也是沒有關係的。
    從古拳譜中可知太極拳之“氣”的發生與氣沉丹田有根本性的關係,是由腰所主宰、始於腳、發於脊的,是人體動作的原因,而上述這些“氣”都沒有這些特性;雖然氣功之“氣”與丹田關係密切,但這種關係反映為蘊育、始發與回歸,太極拳之“氣”與丹田的關係則反映為沉聚與發生,不存在回歸,在這點上兩者有很大的不同;至於太極拳之“氣”的活動部位,如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中所說“意氣即骨外肉內流動物也……必使流動物滿身能跑”(“意氣”之意為楊澄甫先生在同書同文中所說的“意為向導氣隨行”),按中醫理論的說法,這“骨外肉內”就是十二經筋,也就是現代解剖學所說的全身的運動肌部位,不是近人體體表的經脈,這是完全符合太極拳鍛煉的實際體會,也是符合運動解剖學的。現代太極拳界有的人說太極拳之“氣”就是“經络之氣”,說可以随動作不同在經脈間任意穿行活動。這既不符合太極拳的所有經典理論,也是根本不符合中醫理論的。因為按照中醫理論,即使經络之氣也是不可能這樣的。在至中國近代末一九四九年為止,沒有哪一本太極拳书書說過太極拳之“氣”就是經络之氣。現代太極拳界有的人把氣功之“氣”、中醫所說的經络之氣混為一談,純屬牽強附會。
    二、人類所使用的力有性質不同的兩種
人体動作的原因就是由於力的作用,太極拳之“氣”既然是動作之因,所以,這太極拳之“氣”的實質就是力。其實古今漢語中都存在著將“氣”和“經”、“力”相通稱的情況,有合稱為“氣力”和“力氣”的;古代太極拳經典、《楊氏老譜·太極力氣解》也有這種情況的反映;很多太極拳家也都有這種認識,如李亦畲先生的《五字訣》、楊澄甫先生的《太極拳使用法》中都有把“氣”與“勁”視為同一的反映,李雅軒先生在他的《隨筆》中有時也把“氣沉丹田”稱為“經沉丹田”,孫劍云前輩在《孫式太極拳誰真·孫式太極拳的特點》中也把“氣”視為是“經”,陳鑫先生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人身纏絲正面圖說》中則更直截地指出“勁即氣”。但是,實質為力的太極拳之“氣”與一般所說的人體之力是不同的。一般所說的“力”按照現代生理學分析是由於運動肌發生了緊張收縮造成骨杠杆所引起的,肌肉的收縮分為肌束向心的縮短收縮、肌束離心的拉長收縮和肌束長度不變的等長收縮。由於肌肉的縮短收縮和拉長收縮協同從而發生了骨杠杆,於是人體發生了各種動作;而由於肌肉的等長收縮,人體能夠進行維持姿勢不變的持續性靜態用力。比如絕大多數武術動作中的手臂伸縮都是由於手臂中有些肌肉發生了縮短收縮、有些發生了拉長收縮而所造成骨杠杆變化引起的;而用手臂維持姿勢不變持續提領某一物體則是手臂肌肉發生等長收縮所引起的;人類習慣的、絕大多數所使用的力都是這樣的“力”。
    但是,人類也使用另外一種力。運動力學指出力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在物體中傳遞的,這種傳遞的力稱為“動量傳遞”。人體中也有“動量傳遞”發生,比如腿腳發生的力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傳遞到手臂,這種“動量傳遞”發生和傳遞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體相關各環節的“相向運動”。從網上的討論可見現代羽毛球技術的研究就發現利用“動量傳遞”擊球,效果要比用手臂局部肌肉緊張收縮用力要佳。研究認為這種技術擊球的發力是從腳上開始的,動量以波浪形式進行傳遞,從物理學的角度上說這種傳遞的效率是最高的。具體地說可以把人的軀干、手臂以及球拍總體上視為“多節棍”、“鏈條”或者是一條柔性的鞭繩。如把人體與球拍總體視為一條鞭繩,球拍就相當於鞭稍,揮拍的過程相當於把人體的動量由腳開始通過波浪回彎的形式傳遞達到球拍,翻腕擊球相當於鞭子的回彎傳遞到鞭稍。這種方式擊球要求得到瞬那間很高的拍速,要領是人體關節均要放鬆,如果身体僵硬、關節發緊,就會把動量抵消掉許多,動量傳遞的效率也就不高了,拍速也就不會高。身體放鬆能使人體與球拍這條“多節棍”更加趨於柔性,就能和鞭子的“動量傳遞”更加相似,揮拍過程中完成動量的波浪式傳遞,身體各部位的動作是有先後又是連貫的;如果動作協調了,拍子就能獲得很大的速度,使得擊球很有力。一條鞭繩的動量波浪式傳遞效率能夠極高依靠的就是連續而基本無阻力,鞭繩的“動量傳遞”中,鞭繩本身是沒有動力源的,鞭繩的動力僅僅來源於鞭竿,只是在傳遞動量過程中,因參與運動的部位(質量)不斷減小,由於動量能夠基本保持不變,因而速度不斷增大,才造成末端速度非常大;而擊羽毛球這個人體與球拍所組成的“多節棍”的每一節,本身又都是動力源,在傳遞動量的過程中,軀干、肩、大臂、小臂和手腕不僅可以象鞭繩那樣傳遞動量,同時也可在傳遞動量的同時有序地添加冲量。所以,羽毛球技術中的“動量傳遞”與鞭繩的“動量傳遞”又是有區別的。總結鞭繩與羽毛球技術中“動量傳遞”的研究,這種“動量傳遞”有三個共同的特性:
    1、這種“動量傳遞”是一種力的傳遞。身体的動量是通過腿腳、軀干、肩、大臂、小臂和手腕逐漸傳遞過度達到球拍上的;
    2、這種“動量傳遞”必須以身體放鬆為重要條件,應該使身體具有類似繩索那樣的柔性,這樣才能獲得動量傳遞的高效;
    3、這種“動量傳遞”必須身体各環節有先後順序的“相向運動”的正確反應。
  “相向運動”的身體姿勢動作能够正確與動作實施有連貫性,才能把發生的力高效地、不問斷地傳遞到拍面。可見“動量傳遞”與一般的力是有很大不同的,因為一般所使用的力是使力發生作用的肢體局部的肌肉產生的,必需這局部的肌肉緊張收縮,力是不發生傳遞的,力的使用也不需要“相向運動”;而“動量傳遞”之力則是使力發生作用的肢體局部的肌肉產生的,必需全身肢體肌肉放鬆不緊張,力是發生傳遞的,還必需有“相向運動”的發生。由此可見,人類一般所使用的力與“動量傳遞”之力是性質不同的兩種力,“動量傳遞”是一種特殊的力,一般所說的“力”,也就是廣義的“力”理論上雖然包括了這種“力”,但實際上一般所說的“力”都是忽略了、不包括這種特殊之力的。
    三、太極拳之“氣”
    從太極拳古拳譜大量對“氣”的論述可知實質為力的太極拳之“氣”是明顯具有“動量傳遞”特性的:1、太極拳之“氣”具有傳遞的特性。古拳譜中的“由腳而腿,由腿而身,如練一氣”、“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運若抽絲處處明”等就明顯反映了這一情況。古拳譜尤其將“氣”的傳遞比喻為舞動的綢練,更明顯反映了這“氣”的傳遞是以波浪形式進行的。2、太極拳之“氣”的發生與傳遞必須身體鬆為重要條件。古拳譜中的“鬆靜”、“柔而不剛”、“極柔軟”、“腹內鬆淨氣騰然”、《楊氏老譜》中的“決不可失其綿軟”、“實有心之柔軟也”等等都反映了這一情況。尤其是楊澄甫先生所說的“不用力”、“練太極拳者不動手”等更指出了“鬆淨”、“柔軟”的實質。3、太極拳之“氣”的傳遞必須依賴身體各環節有順序之“相向運動”的正確反應。古拳譜中的 “沉著”、“主宰於腰”、“氣如車輪,腰如車軸”“有前即有後”、“力由脊發”、“中正安舒”、“支撐八面”等都反映了這一情況。所以,太極拳古拳譜中出現的絕大多數的“氣”指的就是“動量傳遞”。
    實質為“動量傳遞”的太極拳之“氣”雖然與現代力學所說的鞭繩的“動量傳遞”和現代羽毛球研究所說的“動量傳遞”的性質是相同的,但具體方面還是有所不同的。這是因為其一、太極拳之沾粘連隨要求肢體使得別人感到“終不得力”,比如別人去推按用“氣”練拳的手臂,應該感到如推按浮在水面上的斷臂,別人作用於該手臂的力不能通過這條手臂達到其軀體;所以這“氣”之力的強度是很小的,如鄭曼青先生所說是不能超過“四兩”的,為了使得這麼小的力能夠從腳傳遞達到手,既能引起動作,又對外沒有作用力,太極拳對全身放鬆的要求尤其的高,對於太極拳之“氣”而言,肢體局部為了動作而主動所用的力都是其傳遞的障礙,所以要力求肢體局部“不用力”;同時,也只有這種“氣”能夠順遂地從腳傳遞至手,全身肢體局部也才能有了可以“不用力”的有效保證。這種肢體局部主動所用的力,古拳譜稱其為是“純剛之力”。
   
    所以,古拳譜說:“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這句話是一種主要存在於先秦至明代的互文句,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有氣者無純剛之力,無氣者為純剛之力”。意思是:如果動作是“氣”所引起的,肢體中就沒有“純剛之力”;如果肢體中沒有“氣”,動作就是“純剛之力”所引起的。這就是說“氣”與“純剛之力”是相互排斥的,肢體中“純剛之力”達到一定程度,“氣”就難以發生和傳遞;“氣”能夠發生和傳遞,“純剛之力”就必然在被消除;這“純剛之力”在《楊氏老譜》中則被稱為“力”。這些是太極拳之“氣”的“動量傳遞”的一個特殊性。其二、太極拳為了能夠以弱勝強,尤其注重使用“氣”,所以“動量傳遞”所必須的身體各環節的“相向運動”尤其被強化,而這種“相向運動”是一般用“力”所沒有的身體反應,所以尤其需要形成特殊的神經反應,這種特殊的神經反應在古代漢語中只有可以用“意”來表示,所以,練太極拳尤其重視“用意”的鍛煉。打個比方說,這“氣”的傳遞有些相似於水波的擴散、海潮的推進,或者象是排成直線的幾個台球,擊中最近的一個球,這個球向前滾動撞擊到第二個球,把動量傳遞給了第二個球就停了下來,第二個球則由於得到了動量而繼續向前滾動撞擊到第三個球,又把動量傳遞給了第三個球也停了下來,第三個球則繼續向前滾動,這樣,第一個球的動量就傳遞到第三個球了;在這傳遞過程中,三個球的運動方向往往相互是相反的。這就形成了“相向運動”。

    具體地說,“氣”引起動作,往往手與身軀的運動趨向是相反的,而身軀與腿的運動趨向又是相反的。舉例說,如起勢的兩手上平舉,是向前運動,而身軀卻收腹、含胸,是向後的趨向,其實兩手的向前運動是身軀的向後趨向引起的;白鶴亮翅轉摟膝拗步的右手落於胸前去接手,是向前連動,而身軀卻以左胯為軸微右轉動,是向後的運動,其實右手的向前運動是身軀的向後運動引起的;摟膝拗步的手捋化向後,身軀卻是收腹、含胸向前的趨向,其實手捋化向後是身軀的向前趨向引起的;摟膝拗步的推按手向前運動,身軀卻是撐脊、拔背向後的趨向,其實手的向前運動也是身軀的向後趨向引起的。如果不是這樣,“氣”的傳遞必然受到妨礙,引起動作的就不是“氣”而是“力”了;而這樣相反的反應也才是符合沾粘連隨的化解需要。正因為如此,楊澄甫先生的《太極拳術十要》才說:“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此語中的“而”是表示並列的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和”、“又”,現代不少人把這“而”當作了表示轉折的連詞“却”,把這句話當作是對用“力”與用“意”的選擇,這是錯誤的。此語的意思并不是要麼是用“力”與要麼是用“意”,而是既要不用“力”又要用“意”。也就是說,由於不用力放鬆了,隨著“相向運動”的神經反應即“用意”,這實質為“動量傳遞”的“氣”就能夠發生和傳遞而引起動作了。鞭繩“動量傳遞”的回彎傳遞和羽毛球“動量傳遞”的身體動態具有較明顯的波浪形,而太極拳之“氣”的傳遞身軀則是沒有明顯波浪形的,這是太極拳之“氣”的“動量傳遞”的又一個特殊性。
    由於人類習慣於肢體活動由局部肌肉持續緊張收縮而引起,以“氣”來引起肢體活動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陌生和很不習慣的,所以是不可能豁然貫通的,即使是能夠明白,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立干見影地就能獲得這種技能的。這是因為大多數的人不習慣全身放鬆,更不習慣於這種“相向運動”的“用意”,但是,只要能夠不斷地進行放鬆不用力和“相向運動”之神經反應即“用意”的鍛煉,以“氣”引起肢體動作就必然能指日可待的。當能夠用“氣”引起運作了,手臂的動作尤其明顯總會感到有象被抽絲般地抽動、催動、撐動、拉動、拖動、絞動等被帶動的感覺,形成既是主動的,但內在的無論是對於別人還是自身的其它部位都是被動的,出現了太極拳所特有的“雖動猶靜”,楊澄甫先生稱之為“練太极拳者不動手”,古拳譜又將這種情況稱為是“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就是說身體任何部位的一個動作,都是全身連續連貫動作的结果,因而是“一動無有不動”,而全身各部位又似乎都是被動的,因而是“一靜無有不靜”的。
    四、太極拳之“經”
    太極拳“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沾粘連随必須依靠強度僅“四兩”的“氣”,這是太極拳能够使人“終不得力”、以弱勝強、以柔克剛化解的保證;而點穴與發人於丈外的攻擊則必須依靠“何堅不摧”的力量,這力量的實質也是“氣”,但其強度很大。為了與運用於沾粘連隨的對外沒有作用力的“氣”相區別,所以,太極拳先人用“經”來表示這種“氣”。這樣,在自古以來的普遍語言中可以通用的“氣”、“力”和“經”在太極拳特有的一家之言中所表示的概念就互不相同了,《楊氏老譜》清楚地反映了這一情況。但很多太極拳家仍有用“力”表示“氣”和“經”的情況,也有用“氣”表示廣義之“力”的情況。就是說“力”和“氣”往往是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的,這種一詞具有廣義和狹義的情况在古今漢語中都是存在的。廣義的“力”包括了“氣”、“力”和“經”,廣義的“氣”也包括“力”和“經”,狹義的“力”則是指與狹義的“氣”和“經”之性質不同的力。如古拳譜中的“力由脊發”中的“力”其實是指“經”;而李亦畬先生在《五字訣》中所說的“氣由脊發”其實是指古拳譜的“力由脊發”;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術十要》中所說的“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語中的前一個“力”是指“純剛前力”,後一個“力”指的其實是“勁”或廣義的“力”。
    對於“勁”與“力”的區別,《楊氏老譜·太極體用解》表述為:“勁由於筋,力由於骨。”反映“勁”是表現為通過肌肉傳遞的,而“力”是表現為骨杠杆的作用。《楊氏老譜·太極體用解》還指出:“如以持物論之,有力能執數百斤,是骨節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體之有勁,似不能持幾斤,是精氣之內壯也,雖然若是,功成後,猶有妙出於硬力者。”這就是說用“力”能夠持續地提拿數百斤重的東西,這是由於手臂局部肌肉收縮的力學效果;而用“勁”不能持續提拿幾斤重的東西,這是因為“勁”是依靠全身肢體包括手臂肌肉的不用力放鬆才傳遞至手臂的,手臂局部的肌肉沒有發生等長收縮的杠杆作用,所以不能持續地提拿重物;但“功”的鍛煉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打擊的威力可以大於“力”。打個比方,“力”就象棍棒,可以横向懸掛數百斤重的東西,而“勁”則象軟鞭子,幾斤重的東西也不能橫向懸掛,但學會用鞭子後,鞭子的威力會大於棍棒。比如龍卷風就是一種“動量傳遞”,龍卷風雖然沒有任何杠杆,卻可以將上噸的重物卷到高空去;波浪也是一種“動量傳遞”,波浪里雖然沒有任何杠杆,巨浪卻可以將一條船撕裂;又比如鐵錘有兩種,一種的柄是硬棍,另一種的柄是軟竹片,石匠開山打石所用的就是這種鐵錘;硬柄鐵錘可以頂抗住數百斤的力,軟柄鐵錘則不能勝任,但是軟柄鐵錘可以擊碎十分堅硬的大石頭,硬柄鐵錘就不能勝任了。
    “力”與“勁”也有這樣相似的區別,“勁”雖然不能持續提拿重物,但傳遞至手臂所發出之“勁”的強度可以運比手臂局部所能夠發生的“力”大得多。太極拳家先人中有手臂肌肉并不粗壯的,比如孫祿堂先生,但是其手臂能夠發出惊人的力量來,這力量就是“勁”。這“勁”就是全身的力傳遞而至所形成的。而一個人手臂局部發生之“力”的强度是不可能超過手臂局部肌肉所能夠發生之力的,用“勁”卻能夠改變這種情況,這就是“勁”的一個“猶有妙出於硬力者”;用“勁”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雖然“勁”很大,卻感到所消耗的體力不是很大,這是因為“勁”是全身之力所形成的,由於這一個特點,使得以弱勝強就有了可能,這是“勁”的又一個“猶有妙出於硬力者”。太極拳之“勁”雖然不能持續不變作用於人,但對於太極拳所擅長的武術手段點穴和發放來說已經是足夠了。
    《楊氏老譜·太極體用解》闡述了太極拳之“勁”的重要特性,但還不是很具體,鄭曼青先生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述口訣》中歸納楊澄甫先生的傳授,對“勁”的闡述則更為具体,更使人能把“勁”與現代運動力學中的“動量傳遞”的特性相一一對應。該文說:“勁與力不同……柔的活的有彈性的是勁,剛的死的無彈性的便是力。”這就是說:
    1、“勁”的使用,肢體必須放鬆柔軟,如李雅軒先生在《隨筆》中所說的不僅發勁的前後肢體是柔軟的,發勁的一瞬間肢體也是柔軟的,所發的“勁”是軟彈而出的,所以說“勁是柔的”;當然手臂的發勁是有堅硬一瞬間的,古拳譜中的所謂“哼哈二氣妙無窮”就反映了這種情況;但是這個時間實在太短了,以至於還沒有體會到堅硬,堅硬已經消失了,還以為手臂始终是柔軟的;有用“勁”經驗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手臂越是不用力地放鬆,手臂就越是能夠有强大的力量。肌肉是否放鬆是用“勁”和用“力”的重大區別,手臂用“力”總表現為預先手臂肌肉發生了等長收縮,往往甚至手臂的肌塊有與人扳手腕那樣有明顯的輪廓,在這基礎上手臂肌肉又發生了縮短和拉長收縮引起動作,這種局部肌肉收縮盡管也能發生強大的力量,但這力量主要是手臂局部肌肉發生的,而且人體所消耗的能量很大。而用“勁”則表現為包括手臂的全身肌肉預先處於充分的鬆弛,使得肌纖維有較長的預伸長。
   
    從運動力學可知肌肉在有較長的預伸長狀態下突然收縮會產生很大的力量。如運動解剖學介紹運動員預先拉長小腿三頭肌,收縮產生的力量可達598公斤,如果這力量傳遞至手臂的效率能夠達到80%,也即有478公斤的力量傳遞至手臂,這個力量也是很可觀的,而且還會明顯感到體力消耗較小。可見“勁”的始發部位放鬆對於用“勁”是十分重要的,因為肌纖維的初長度愈長,收縮發生的力量就愈大;而又因為人體越放鬆,“動量傳遞”的效率也越高,所以,全身放鬆,尤其是肩臂的放鬆,對於“勁”的傳遞是十分重要的。由此也可見李雅軒先生一再強調的“大鬆大軟”對於用“勁”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全身由於放鬆而表現的相對柔軟也就成了用“勁”的一個重要特性了。
    2、由於“勁”主要不是局部所發生的,主要是身體别的部位傳遞來的,如手臂的“勁”主要是由脚傳遞而來的,當然“勁”的傳遞途徑中很可能還有其它部位之“勁”包括手臂之“勁”的有序添加,但總的共同特性是傳遞活動的,所以說“勁是活的”;有用“勁”經驗的人也都有這樣的體會,雖然手臂發出了很大的力量,但是手臂並沒有用力,感到力量是源於身軀的;左腳蹬踢,其實主要是依靠支撐體重之右腳的沉蹬,力量主要是源於右腳的。由於“勁”是傳遞的,用“勁”與用力又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太極拳用“勁”可以沒有預兆,可以沒有手臂先縮後伸的過程。而用“力”為了增加加速度,手臂是必須有先縮後伸過程的。
    3、太極拳之“勁”是必須首先依靠全身内在力量通過小腹動態的下沉由腳產生的,如李雅軒先生反復所說的是由腳往上湧的;內在動能的一沉就產生一個“勁”,所以,“勁”就象傅鍾文先生所說的如海洋的波濤,是有高潮和斷續的,就象是脈沖電流,或象是彈簧發生的力、鞭子發出的力,一下就沒有了,也如陳炎林先生根據田兆麟先生的傳授,在《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論勁》中說:“不見其形,手到勁發,未中之先無勁,既中之後無勁,惟中肯之傾疾如閃電一發便收,斂氣凝神,毫不費力”,就是說太極拳發勁在手沒有與對方完全接觸之前手臂中是沒有勁的,在完全接觸的瞬間發勁才發生並且立即消失了,力量就象是彈簧一彈隨即就沒有了,所以說“勁是有彈性的”;當然能夠做到這樣是很不容易的,但也只有做到了這樣,才是純粹的“勁”。

    “勁”的持續時間極短到了什麼程度呢?王宗岳注文將其比喻為“如弓發矢”,李雅軒先生在《隨筆》中說是“迅雷不及掩耳”,只有“一秒的十分之一”,這些都是說“勁”是轉瞬即逝的,這也就是說如果是連續勁,這“勁”是波浪形一浪一浪的。由於“勁”的這種彈性特點,太極拳家在發勁時往往表現為手臂沒有明顯的移動,如李雅軒先生在他的《陏筆》中所描繪的楊澄甫先生的發勁總是表現為手臂的“一抖”、“一鼓”、“一彈”,姚繼祖先生在《武氏太極拳全書·拳解》中也指出“太极拳練到功夫高深時,發人時上肢……是不動的”。以前在上海、杭州偶爾也還可以看到一些太極拳前輩這樣的發勁。因為用“力”發人往往是憑借與人還沒有接觸之前手臂的伸縮,外形有明顯的變化,其力的強度可以用手臂的質量與加速度來表示,接觸前伸縮的距離越大,加速度就越大,力也就越大;而“勁”需要傳遞的高效,手臂活動大反而會消耗“勁”,所以,往往不需要手臂大的活動,而僅僅表現為手臂與別人接觸之後的“一抖”、“一鼓”、“一彈”。陳炎林先生在《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論勁》中將“勁”與“力”的這種不同表現表述為“力為有形,勁則無形”。
     4、“力”由於是局部肌肉緊張形成骨杠杆所發生的,局部肌肉是始終緊嫦堅硬的,所以說“力是剛的”;
     5、由於“力”在人體中沒有發生傳遞,所以說“力是死的”;
     6、由於“力”是骨杠杆形成的而可以持續不斷作用於別人,就象是直流電流,或象是柴棒作用於人,所以說“力是沒有彈性的”。
   “勁”與“力”的不同還表現於“勁”的傳遞“向相運動”尤其明顯,反映為全身沉坐、后腳不離地、脊柱後撐所形成的所謂“命問後突”和“拔背”、力量是“支撐八面”的有多個相反方向的離心向外膨脹、手臂與身軀的運動方向相反、向前的勁力必然是向後勁力發生的結果、全身上下同時發生多個環節的反作用等。而“力”在用於向前攻擊時,為了增加移動肢體的質量,總是身體也同時移動,與手臂是同向運動的,甚至後腳離地,力是單方向的,或者由於轉身而發生旋轉力偶,不存在離心向外膨脹的力量。
    由於“勁”與“力”有這樣的不同,人類是不習慣於用“勁”的,要能夠發生“勁”和使用“勁”,必須首先能夠用“氣”,而“氣”的發生和使用靠的是“不用力”與“用意”;這就是說,“不用力”與“用意”同樣是“勁”能夠發生和使用的基本條件,所以,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術十要》中說:“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則得真正內勁。”而這種“不用力”是大多數武術所難以接受的,這種“用意”對於大多數武術也是不習慣的,所以,大多數人對於發生“勁”和使用“勁”也是不可能一教就會而能夠一蹴而就的。
    太極拳之“氣”其實就是強度很小的“功”,而“功”則是強度很大的“氣”,凡是“勁”都具有“氣”的基本特性,所以“功”被認為是“氣”所帶動的,但從上述可知“勁”與“氣”還是有區別的。比如“氣”往往引起肢體明顯的動作、能夠源源不斷而強弱變化的差別很小,就象是脈動電流,沒有象“勁”那樣有明顯斷續的強度,“氣”雖然也屬於力,也即屬於“剛”,卻不作用於外,使得他人覺察不到,如《楊氏老譜·太極下乘武事解》所說的“內要含蓄堅剛而不施,外終柔軟而迎敵,以柔軟而應堅剛”等。“勁”則有明顯的古拳譜所說的“斷而復連”與“何堅不摧”的特性,就象脈沖;“勁”雖然一閃即逝,但對外會發生巨大作用力的效果。綜合太極拳古代經典、《楊氏老譜》,以及楊澄甫、李雅軒、陳微明、鄭曼青、陳炎林等先生的著作,現將勁、氣和力的特點簡要列表如下。

 氣
 力
1、柔的。需要全身肢體和關節放鬆,發生和傳遞與全身肢體和關節放鬆成正比。 1、剛的。需要肢體局部肌肉緊張。
2、活的。力學實質為動量傳遞。力量的強度與使力量發生作用的局部肌肉的粗壯無關。手臂對外作用之力可大於手臂局部肌肉所發生的力。 2、固定的。力學實
質為骨杠杆作用。力的強度與使力發生作用的局部肌肉的粗壯有關。手臂之力主要為手臂局部肌肉所發生的力。
3、力的活動部位是由腳而始的全身,需要身体各環節發生“相向運動”。手與身軀,身軀與腿脚的運動趨向往往相反。 3、力的發生部位主要是使力發生作用的肢體局部,不需要全身之沉和身體有“相向運動”。 手與身軀,身軀與腿腳的運動趨向相同。
4、力使用於手臂時,手臂可以與身體重心無關,反映手臂與身軀如多節棍。 4、力使用于手臂時,手臂與身體重心有關。反映手臂與身軀為整體的杠杆。
5、呈斷續彈性的。強度很大,轉瞬即逝,不能持續不變,肢體外形可以没有明顯的動作變化,被稱為“無形”。 5、呈脈動彈性的。能夠源源不斷,肢體外形有明顯的動作變化。 5、強度能夠持續不變,沒有彈性。肢體外形可以有明顯的動作變化,也可以沒有明顯的動作變化,被稱為“有”。
6、對外有明顯的力作用效果,不能持續提拿數斤,但可大於全身的質量與速度的乘積。 6、強度極小,對外沒有力的作用。 6、對外有明顯的力作用效果,能夠持續提拿數百斤,其大小可以用質量×速度計算。

    五、太極拳之“氣”與“勁”的發生與傳遞機理
    太極拳之“勁”的實質就是太極拳之“氣”,這兩者的發生與傳遞機理是同一的,由於用“勁”中身體的反應比用“氣”明顯,所以這一機理可以主要以用“勁”為例來討。
    有用“勁”經驗的人都會體會到:與“勁”的發生直接有關的首先是“氣沉丹田”,小腹丹田是“勁”的發生之源。古拳譜稱之為“腹内鬆淨氣騰然”,“鬆淨”即“虛”是經常的,“氣騰然”即“實”是動態的;這“虛實”之差就是源頭之“勁”。所以,楊澄甫、李雅軒、鄭曼青等先生在他們的著作中多次反復強強調“氣沉丹田”,認為丹田必須始終是沉的。現代太極拳界有個別人否定“氣沉丹田”,認為“氣”應該直接沉到腳,並說有的佛教徒也這樣認為,這種說法是十分錯誤的。因為人體的內力直接沉降於腳,其強度是不足的,全身的內力只有聚於離下肢最近的丹田,才能產生足夠的“勁”之源;“氣沉丹田”原來就是道家的理論,雖然從南北朝開始就有佛家之人吸收道家的理論,但總還是有些佛教徒並不清楚道家的理論,怎麼可以以這樣的人作為否定“氣沉丹田”之依據呢?“氣沉丹田”理論是道家對於人類的一大貢獻,至少絕大多數的武術都講究追求“氣沉丹田”,連歌唱、書法等技藝也講究運用“丹田之氣”,可見“氣沉丹田”被應用的普遍。當然“氣沉丹田”不是強行的“氣壓丹田”,有的人不得真傳,將強行的“氣壓丹田”當作了“氣沉丹田”這是錯誤的,對人體有害的;這種錯誤的做法也是李雅軒、鄭曼青等先生反復強調要避免的。有的人之所以否定“氣沉丹田”,其原因一是未得真傳,二是將練“氣沉丹田”的錯誤做法當作了“氣沉丹田”。太極拳用“勁”必須首先“氣沉丹田”,但這“氣沉丹田”又必須依賴於“虛領頂勁”,這兩者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古拳譜才說“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太極拳之“勁”又是古拳譜所說“主宰於腰”的,僅僅有全身放鬆,沒有“主宰於腰”,丹田之“氣”是不可能通過“發於腿”沉於腳的。丹田之“氣”一旦沉於腳,由於地面的反作用,這沉於腳的“氣”就成了始於腳的實質為向上“動量傳遞”的“勁”了。由於反作用與作用力是同時的,所以,丹田向下之“氣”的發生與腳向上之“勁”的發生是完全同時的,而且都是“主宰於腰”的。現代太極拳界有人說太極拳之“勁”發於丹田,可以用意識使六分“勁”上行達於手,四分“勁”向下達於腳。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其一,古拳譜中之“氣”的“其根在腳”是不知多少代古人普遍武術實踐的經驗總結,而這種“勁”由丹田上下分行的說法不符合這一總結;其二、根據太極拳經典與實踐,沒有腰的主宰,僅僅丹田的“鼓盪”,太極拳之“氣”與“勁”仍是不可能發生的;其三、這種說法不符合現代力學的“動量傳遞”理論。按照“動量傳遞”理論,站立之人的手臂“動量傳遞”之力應該是始於腳的;而且,四分“勁”向下達於腳,按照“動量傳遞”理論,由於反作用,如果全身是放鬆的,“動量”必然還是要反方向傳遞的,這就象一個球撞到了牆上,是必定要反彈的一樣,四分“勁”向下達於腳是不可能消失的。所以,丹田雖然是“勁”的發生之源,但“勁”是腰所主宰始於腳的。
    傳遞“勁”的人體就像是一串多節棍,“勁”的發生與傳遞至手雖然是同時的,但其實是有過程的,這就象機械鐘的發條之動與秒針之動雖然是同時的,其實是有著經過很多齒輪傳遞這一過程的一樣。初學用“勁”的人是應該體驗這一過程的,這樣的鍛煉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一傳遞過程中,身軀中的“相向運動”是內在的,外形的立身中正有利於“勁”的傳遞,身軀外形並不反映為波浪形,沉胯與拔背都是重要的“相向運動”,而腰骶部位的動態後撐被稱為“命門後突”更是起到了樞紐的關鍵作用,所以,古拳譜中的“主宰於腰”與“力由脊發”中的“腰”和“脊”,按照現代解剖學,指的都是人體的腰骶部位。不論用“氣”還是用“勁”,如果力求手臂都是由腰骶部位所作用的,人體就越能夠放鬆、“勁”就越大。古拳譜對“氣”的傳遞採用了錯序的修辭敘述,按照現代漢語的敘述習慣,根據上述的機理,這個敘述就是“主宰於腰,發於腿,其根在腳,由腳而腿而腰,形於手指,總須完整一氣”。這段話中沒有“腰”與“手指”之間的過程敘述,反映了太極拳先人十分注意到了在“氣”的傳遞過程中肩部要力求不主動這個要領的信息。這個要領也就是李雅軒先生所說的“空肩”。無論是用“氣”還是用“勁”,這個要領都是十分重要的。
    道家內功之“氣”的鍛煉時於太極拳之“氣”與“勁”的培養鍛煉有相輔相成的顯著效果,道家內功之“氣”的鍛煉能夠強壯太極拳之“氣”與“勁”,太極拳之“氣”與“勁”又有利於道家內功之“氣”的鍛煉,但畢竟道家內功之“氣”與太極拳之“氣”、“勁”是兩回事。將鍛煉道家內功之“你”當作了太極拳之“氣”與“勁”的鍛煉,顯然是不可能獲得太極拳之“氣”與“勁”的,事實上,許多道家內功功夫深厚的人並沒有運用太極拳之“氣”與“勁”的技能,所以將這些鍛煉混為一談是不正確的。太極拳之“氣”與“勁”並不神秘復染,太極拳之“氣”與“勁”的發生和傳遞應該是上述這樣的機理。這樣認識的太極拳鍛煉才是符合太極拳古代經典與“動量傳遞”之客觀規律的。
    六、現代有關太極拳術語之“氣”與“勁”的錯誤說法
    由於近代中國的太極拳以陳長興所傳授給楊氏的影響為最廣,《楊氏老譜》這種“勁”、“氣”和“力”的概念也就得以最廣的傳播,成了太極拳界的主流概念,從近代一直延續至今,近代過來的太極拳家都遵循這樣的觀點。但是,到了現代,由於多種原因,太極拳界的很多人沒有上述“勁”與“力”不同這樣的概念了,其中有很多人所論述的“勁”其實都是太极拳經典所說的“力”,尤其反映為很多人認為用“勁”不能柔軟,認為李雅軒先生所說的“大鬆大軟”是練不出“勁”的;這種否定柔軟的認識,就是連羽毛球技術中的用“動量傳遞”擊球的技能也是不可能獲得的,更不要說能夠練出太極拳之“勁”來了;其中又有很多人認為“勁”與“力”是沒有什麼區別的,認為太極拳所請的“勁”就是“力”。這兩種認識的實質其實是一樣的,都是把一般概念的“勁”當作太極拳術語的“勁”了,而學習太極拳如果沒有這種“勁”與“力”不同的特殊概念,就必然是用太極拳經典所說的“純剛之力”在引起動作的,那麼,這種太極拳就根本不可能使人“終不得力”、不可能“人剛我柔”,也根本不可能使手臂發出比手臂局部肌肉能夠發生的力大得多的力而以弱勝強了,這種太極拳就是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中所說的“雖姿式類太極,與外家拳無異也”的太極拳,所以這兩種認識都是錯誤的。
    現代太極拳界對於“勁”另外還有不少錯誤的認識,比如有的人片面地強調放鬆,認為只要能夠“大鬆大軟”了,就能夠自然得到太極拳之內勁了,從上述可知,“大鬆大軟”的放鬆是得到太極拳內勁的必要條件,但如果沒有正確協調的“相向運動”之“用意”,太極拳之內勁仍是不可能發生的。
    有不少人把“用勁”所必需之“用意”理解為運用意識、意念,這更是大錯特錯。因為適當運用意識、意念是初學太極拳培養“用意”的手段,太極拳之“意”即各種特殊的神經反應必須是“無意之意”,這種“無意之意”必須是不經過意識支配的條件反射;雖然“無意之意”的形成必須意識工作,但當“無意之意”一旦形成後,意識、意念的運用是必須拋棄的,不然,不僅不可能獲得太極拳特有的健身效果,而且不可能得到太極拳的武術效果,近代太極拳家將這種運用意識、意念於武術的行為稱之為“捨近就遠”;可見將“用意”理解為運用意識是很錯誤的。強調始終運用意識、意念是現代太極拳界不少人得不到理想的健身與武術效果的很主要的原因之一。

    有的人臆解了拳譜中的“用意”,既把“意”誤認為是意識,又對“用意”作了神化玄化,不僅否認“力”,還否認“勁”,說能夠用“意”打人。客觀上將所有太極拳經典包括《王宗岳太極拳論》、《楊氏老譜》等古拳譜的基本觀點都否定了,而且根本不符合事實,也無法自圓其說。
    有的人把太極拳之“氣”與道家氣功之“氣”、中醫的“經絡之氣”都混為一談,將錯誤的氣功鍛煉方法照搬到太極拳鍛煉中去,奢談“得氣感”,結果,不僅健身乏效,而且甚至如《太極》染志曾所報導過的有人因此發生了久治不愈的嚴重偏差。
    有的人還神化“氣”,說能用“氣”放出體外將別人罩住加以控制,能用“氣”放出體外攻擊人,這種說法客觀上無疑是認為太極拳的沾粘連隨等都是多此一舉了,其實是否定了太極拳,所以約屬無稽之談。
    有的人又把內勁說成是可以儲藏在身上的一種核能似的能量,甚至有說得到了內勁,是由於肌肉發生了性質改變,這些都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從上述可知一個人的內勁不論多麼大,其發生體仍是與一般人無異的肌肉,只不過由於長期的鍛煉,全身能夠十分放鬆,其肌纖維能夠有較長的初長度,而能夠發生巨大內勁的另一機理是肌纖維能夠不需要意識支配地條件反射地驟然發生強烈的收縮並轉瞬即逝和身體各相關環節能夠十分協調有序地發生“相向運動”從而使得“勁”能夠高效傳遞而已,“勁”的發生傳遞必須依賴於頭、腹、腰、腳等的“相向運動”,“勁”顯然是不可能儲藏的。
    還有人甚至以專家身分以用力的經經來否定古拳譜關於“勁”之“其根在腳”的理論,說經過實踐檢驗,不可能有從腳至手的傳遞。這種否定“其根在腳”的說法約屬經驗主義,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不僅對於魔術、四川變臉這種肉眼發現不了秘密的技術不能用自身的實踐來檢驗,對於不少肉眼完全能夠觀察清楚的染技平衡動作也是不能用自身的實踐來檢驗的,“勁”之“其根在腳”是一種不能完全用肉眼觀察清楚的技藝,一個人如果全身沒有放鬆,沒有“相向運動”的這種神經反應也就是能夠“用意”,要想具有太極拳之“氣”和“勁”是不可能的,這樣的人去實踐體驗“其根在腳”與一般的人去實踐體驗魔術與染技平衡有什麼區別呢?所以這種認識無疑是很錯誤的。
    以上所述的形形色色的錯誤說法,對於太極拳的學練和發展無疑都是誤導。所以學練太極拳是應該認識到這些說法的錯誤。
    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体用全書》中說:“願後之學者,弗惟外之是騖,而惟內之是求”。學練太極拳如果脫離了“內”,僅僅追求“外”,這種太極拳不可能是真正的太極拳,而包括“勁”的“氣”,正是太極拳之“內”的核心之一,太极拳古拳譜中的許多內容都是對於“氣”的強調和闡述,所以,學練太極拳必須弄清楚太極拳特有的有關“氣”的概念,並對“氣”加以追求,這樣鍛煉,才能有理想的健身和武術效果。

作者地址: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沈家門戚家灣路63號201室
發稿于2009年5月25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